搜索到2974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相关文章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疆实践
2025年
对新疆这样的边疆地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意义重大。本文就精神家园的内涵、结构、价值以及新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思考,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各民族文化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扶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让各民族群众真正成为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者。
徐宗英蒋成光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边疆地区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2025年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吴兴帜梁昭莉
关键词:春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符号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离不开符号机制的支撑与推动。符号不仅是文化内涵的体现,更是促进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文化符号之网,中华民族共同命运的精神本质得以展现。在符号累积的空间中,“身体共在”的感官体验刺激了空间人群的情绪,唤醒了共同情感;在符号的复合型结构中,“共向”元素的组合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在解释系统中,通过“真正的指号”的理性判断,生成了共有精神家园的意象。经由共享文化符号的传递、扩展与再创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族人民能够在符号的多层次意义中找到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意义、文化立场和情感价值。
马慧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符号共享中华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2025年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动员功能式微,民族文化内涵弱化,产业发展模式滞后。路径:积蓄情感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更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理念;激活产业动能,构建“体育+”现代产业体系。
曹高丁戴彬青觉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刻认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蕴
202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深刻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时代意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核心议题,是丰富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生活品质的价值指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刘吉昌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代意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涵、层次结构和构筑路径
2025年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旨在从精神和文化层面形成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阶段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研究要体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形成立体多面的分析框架。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要内涵包括:发展根基是中华文化,价值引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目标是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层次结构包括:个体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塑造的个体层面精神家园,个体和各民族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形塑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层次结构体现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要通过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树立正确的中华文化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和抓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础性事业,寻求各层次结构的和谐统一,增进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认同。
冯思豫祖力亚提·司马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回归生活:现代化生活场景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2025年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建立价值认同、明确精神归属的根本途径。生活场景具有超越其他场景的普遍性、生活性、协同创新性,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虚实结合的重要载体。人们同生活环境的互动形式在历史演进中表现为惯常行为的无意识的传统生活场地、顺从行为的被动适应的现代生活场所、漫游行为的主动感知的现代化生活场景。人们的漫游行为深度嵌合现代化生活场景,已经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范式,可以通过发挥消费力、创造力、精神力,激发生活场景的活力,推动生活场景的重构,营造生活场景的生态,从而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刘洋张雅倩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
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多维向度及实践
2025年
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的解读与分析,从资源拓展、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文化传承等多维向度,充分认识体育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探寻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进路,为建成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各民族团结友谊的合力。
赵富学
关键词:体育强国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5年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郭良如顾怡然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
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迪庆经验
2025年
民族共创共享共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传承人群、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交互形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展现共同诉求和多样生活建设共有家园的情状和愿景。迪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民族融居互学共荣的成果,体现了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方略。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前提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心力,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创新家园空间,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培育家园意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把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图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王丹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

相关作者

王延中
作品数:312被引量:2,939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保障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社会保障制度 民族工作
陈纪
作品数:100被引量:607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城市化进程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
青觉
作品数:127被引量:610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 民族理论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民族地区 民族理论研究
解乒乒
作品数:130被引量:210H指数:7
供职机构:天津体育学院
研究主题:武术 武术文化 舞龙运动 传承 舞狮
郝亚明
作品数:57被引量:1,108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 蒙古族 民族关系 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