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44篇“ 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文章
- 二里头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对中华文明及其起源的探索是中国乃至全球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因此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于彰显中华文明成就以及增强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 杨硕郭甜
-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中华文明起源
- 中华文明起源路径与模式的中原考古观察
- 2025年
- 中华文明起源体现出由多元向一体的演进过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区域尤其是其中豫西晋西南地区近年取得的考古发现对于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路径与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豫西晋西南新石器时代文明化主要出现在仰韶文化中期和庙底沟二期、龙山时代两大阶段。前者是文化长期发展和社会渐趋进步的结果,可见中原地区最初文明化遵循的是渐进型发展模式,盛行世俗观念、务实思想,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特点和格调的方向性基础;后者以清凉寺墓地为代表,分层极为明显、原始宗教迷信盛行,具有明显的外来汇入特征,是周边地区文化因素向中原汇聚和多元的早期文明一体化进程的体现。两种文明演进模式揭示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早期演进特征。经过多元化发展和周边因素向中原地区的汇聚,中华文明走向更高发展阶段,形成成熟灿烂的三代文明。
- 魏兴涛
- 关键词:文明起源聚落形态文明化进程
-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起源》:探讨历史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 2025年
- 探讨历史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刘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历史学科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历史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使命。我们以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设计融合动手实践与德育美育教育的大单元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尝试通过衍纸、软陶等艺术形式使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深入体验史前时期的文化特征,增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经在班级实践证明这种创新的作业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促进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发展,这也为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刘悦
- 古蜀文化区当为中华文明起源类型的一大板块
- 2025年
- 古蜀之“蜀”早在汉代文献里就有明确记载。从营盘山文化开始,古蜀文化便有了一个鲜明的发展脉络。惜乎以往的一些学者忽略了其“自我”的一面,在划分史前文化区时,或漏划,或将其视为不可感知的“他者”形象,或将之与巴文化同列入一个类型。其实巴、蜀两族各有自己的成长背景与发展路径。在他们的文化秉性中,异质性要多于同质性。就蜀文化而言,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创新性的原生性质的文明。所以将古蜀文化区单列为中国史前文化的一大区系,很有必要。
- 屈小强李殿元
- 中华文明起源的地理学透视
- 2024年
- 地理环境对世界文明起源和历史演进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华文明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广阔地理空间上发生与扩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更为复杂而深厚的联系。但如何从地理学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还极为少见。本文根据近年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综合考察,新石器遗址文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先秦及秦汉文献的解读,得到如下结论:(1)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及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揭示了中华早期文明最先在西汉水流域与渭河上游地区出现,并且具有明显的自西向东演进的趋势;(2)青藏高原与嘉陵江之间的西秦岭地区,尤其是内部的成徽盆地和西礼盆地,气候适度、资源丰厚和安全稳定,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应该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关键地区;(3)实地调查和分析表明,氐羌民族的核心区域、古昆仑原型山以及大禹治水的具体位置等与中华文明起源有重大关系的三大谜团,都与西秦岭有密切的关系;(4)秦人从大禹治水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在多次起落和兴衰中,积累了先进的治水方法,修建了中国史上最宏大的治水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等,开启了“书同文”和“郡县制”,促进了华夏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演进的主体脉络;(5)西秦岭地区目前基本上还是中国考古和历史研究的偏弱地区,建议今后对西秦岭地区进行系统、深刻的考古和历史文化研究,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早日实现突破。
- 张百平姚永慧刘俊杰李佳宇蒋娅
-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西秦岭
- 从伏羲文化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 2024年
- 伏羲是我国古史传说中的文明开创者,其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中,并在后世的推崇下地位不断上升,被纳入“三皇”系统。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文明起源的探问没有停止过。近代以来,学界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大多停留在五帝时代,未上溯到三皇。而史书记载中有关伏羲氏的历史功绩多达14项,正是这些具有文明起源贡献的文化创制,构成了伏羲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伏羲时代孕育的文明雏形可能是远古人类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具体形态,伏羲创世传说的文化影响广泛而深远,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古史传说研究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基础,因而探讨伏羲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非常必要。
- 刘玉璞
- 关键词:伏羲文化中华文明
- 殷墟作轴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密码
- 2024年
- 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墟遗址所在地。从山中流出的水,穿殷墟而过,婉蜓远去。河南岸,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地上建筑早已没无存,但50余座形制阔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足以令人神驰想象3000多年前的王朝气象。
- 关键词:建筑基址中华文明起源
-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 2024年
-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 霍巍
- 关键词:中华文明探源
- 中华文明起源视域下的北疆文化及其历史价值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已是学术界共识,以今内蒙古地区为主体区域的北部边疆在其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历史作用。这是北疆文化形成的源头与基础,日益丰富的考古发掘材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论断。目前已知北部边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大窑遗址”、证实中国现代人本土起源的“萨拉乌苏遗址”、展现中西方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水洞沟遗址”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及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红山文化”等,都表明北部边疆在中国人类及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北部边疆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人类及人类文明具有一定同步性,存在诸多相同或相似的因素。随着交流互动的逐渐增多与深入,各人类及人类文明区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先进的因素,共同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及繁荣。北部边疆在此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突出贡献,这既丰富了北疆文化的内涵,也奠定了它在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 崔思朋
-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北部边疆
- 中华文明起源专题解读——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第一单元修订说明
- 2024年
- 新修订的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第一单元作出了较多的修订,以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主线,阐释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起源。新修订的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第一单元的叙事逻辑和重点内容集中在“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三个方面。教学的难点包括如何阐释关键概念、解释历史现象、认识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使用考古材料和古史传说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写入新修订的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包括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多元一体特征和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 张海黄朴民
- 关键词:初中历史原始社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相关作者
- 孟繁仁

- 作品数:30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起源 女娲 罗贯中 《水浒全传》 中华民族
- 王巍

- 作品数:88被引量:596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中华文明 考古 考古学 中华文明起源
- 孟文庆

- 作品数:17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文明起源 女娲 黄土高原 圣地 保证教学质量
- 江林昌

- 作品数:133被引量:41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早期文明 《天问》 姜亮夫 夏商周断代工程 考古
- 霍巍

- 作品数:188被引量:885H指数:19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研究主题:西藏考古 丝绸之路 考古 中外文化交流 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