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1篇“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相关文章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基性麻粒岩成因与构造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存在典型的泥质、长英质和基性高压麻粒岩。但是,高压麻粒岩在南迦巴瓦杂岩中的分布范围、变质条件和变质时间是否存在空间上的变化并不明确。本文对南迦巴瓦杂岩西南部巴嘎地区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巴嘎高压基性麻粒岩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石榴子石变斑晶发育生长成分环带。识别出三期矿物组合:进变质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核部及其矿物包裹体,包括石榴子石、石英、榍石和磷灰石;峰期矿物组合M2为变斑晶石榴子石边部和基质矿物,即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角闪石+石英+金红石+熔体;退变质矿物组合M3呈冠状体或基质产出,其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单斜辉石+黑云母+石英+榍石。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条件约为1.5 GPa和915℃,具有顺时针P-T轨迹,退变质的早期和晚期分别为近等温降压和降温降压过程。高压基性麻粒岩在峰期条件下发生了明显的部分熔融,含~26%(体积)的熔体,其退变质和熔体结晶作用很可能发生在26~14 Ma。本文和研究区现有研究成果表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广泛分布,从东北部的加拉、直白和派乡延伸到西南部的巴嘎沟,形成了一条长度超过80 km的高压麻粒岩带。整个带中的高压麻粒岩具有类似的变质条件和持续时间,是印度大陆地壳平缓俯冲并经历了高温和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产物,构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加厚下地壳。大量高压麻粒岩强烈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可能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提供了源区。
- 吴双鹏张泽明张泽明田作林郭明明张成圆
- 关键词:高压基性麻粒岩P-T-T轨迹部分熔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基性麻粒岩成因与构造意义
- 喜马拉雅造山带形成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过程中,其核部出露壮观的高级变质岩和淡色花岗岩组合。这些岩石是印度大陆地壳发生深俯冲、高级变质和部分熔融后折返上来的物质,是研究碰撞造山作用及动力学的理想对象。东喜马拉雅构造...
- 吴双鹏
- 关键词:高压基性麻粒岩变质作用P-T-T轨迹部分熔融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震活动及地幔流场
- 2022年
- 1研究背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自65 Ma前碰撞以来,形成了青藏高原南部世界上最高海拔的造山带--喜马拉雅造山带(丁林等,2017)。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简称东构造结)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形变化最剧烈、构造最复杂的地区,近东西向的欧亚大陆边缘在此发生了90°的顺时针偏转(宋键等,2011)。
- 瞿睿季颖锋朱伟龄朱叶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震源机制解三维模型地幔流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震活动及地幔流场
- 瞿睿季颖锋朱伟龄朱叶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震源机制解三维模型地幔流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时期:来自缅甸中央盆地沉积学证据被引量:1
- 2022年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时间以及雅鲁藏布江和伊洛瓦底江是否曾经相连已经争论了超过半个世纪.采用锆石U-Pb年代学等方法,对缅甸中央盆地新生代地层的“源-汇”路径开展研究.缅甸中央盆地始新统发育大量铬尖晶石、各坳陷的锆石年龄谱各不相同,表明该时期沉积物以盆地周边隆起为主要物源,不存在统一的源区;渐新世之后,源自区域变质岩的重矿物组合比例逐渐增加,盆地各坳陷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趋于一致,均以40~70 Ma的主峰以及80~110 Ma次峰为特征,表明沉积物源区进入抹谷变质带,伊洛瓦底江雏形已经形成;由于缅甸中央盆地渐新统至下中新统完全没有喜马拉雅造山带信息,认为该时期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并未相连.晚中新世-更新世,喜马拉雅造山带特征组合十字石和蓝晶石以及110~130 Ma年龄峰的出现,表明伊洛瓦底江已经侵蚀到东喜马拉雅构造结,达到现今流域规模.因此,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快速隆升的时间大约在晚中新世.
- 鲁毅崔宇驰Si Si ThuKyaw Kyaw KhingMyo Min Aung朱伟林邵磊
- 关键词:锆石U-PB定年重矿物物源分析地质年代学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泥质高压麻粒岩的锆石和独居石定年与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21年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南迦巴瓦杂岩含有广泛分布的高压麻粒岩,但由于以前获得了许多不同的年龄,对这些麻粒岩的变质与深熔时代、持续时间和成因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泥质高压麻粒岩(蓝晶石榴黑云片岩)中的锆石和独居石进行了系统的内部结构、U-(Th)-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以求揭示这些岩石是否具有相同的演化过程。所研究的6个蓝晶石榴黑云片岩由石榴石、蓝晶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夕线石、白云母、石墨和副矿物金红石、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组成,峰期矿物组合是石榴石+蓝晶石+斜长石+钾长石+黑云母+石英+金红石。6个样品中的锆石均由继承碎屑核+变质(深熔)幔+变质(深熔)边组成。其中3个样品中的锆石幔和边较宽,均可进行原位定年,幔部给出了类似的较老年龄范围(39.6~31.6Ma、40.8~32.0Ma和38.1~31.3Ma),而边部给出了类似的较年轻年龄范围(26.8~17.3Ma、28.3~18.6Ma和28.4~18.8Ma)。另外3个样品的锆石幔部较窄,不能进行分析,其边部给出了与前3个样品锆石边部类似的年轻年龄范围(22.0~17.0Ma、20.9~16.9Ma和22.2~16.6Ma)。一个片岩样品中的独居石给出了与其锆石幔部+边部年龄类似的较宽年龄范围(38.1~17.5Ma),而另外3个样品中的独居石获得了与其锆石边部年龄相似的年轻年龄范围(26.0~18.8Ma、22.3~16.9Ma和26.4~19.4Ma)。随着年龄的减小,锆石和独居石的Th/U比值增大,Eu/Eu*减小,独居石的HREE和Y含量减小。基于这些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所研究的6个片岩记录了相同的、从~41Ma持续到~17Ma的进变质与深熔过程。但是,由于某些样品中的锆石和独居石在早期变质和深熔过程中形成的结晶域(锆石幔部)很窄,无法定年,导致不同的样品获得了不同的年龄范围。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笔者推测南迦巴瓦杂岩中的高压麻粒岩经历了相似的长期进变质与深熔过程。
- 芦维瑞张泽明张泽明安文涛任宏飞郭明明王迪吴双鹏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高压麻粒岩锆石独居石地质年代学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地区构造演化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作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高海拔、季风气候和大江河流以及冰川的结合在该地产生了强烈的构造和侵蚀作用,使得地貌迅速演化,反过来又控制着河流的演化及高原周边的气候。研究东构造结的形成和演化对于深入理解...
- 刘婷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低温热年代学侵蚀速率
- 文献传递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对比及其构造演化过程被引量:25
- 2018年
- 为了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东、西边界断裂的关系,及其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构造演化过程.在综合野外填图、构造观察、代表性岩石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对比,讨论了两条断裂的多期次、多阶段的变形特征,还探讨了在东构造结地区自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以来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东构造结两条边界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非常相似,构造变形具有明显的同时代、同期次特点,共同经历从碰撞、持续俯冲-折返、直到后期垮塌-隆升等一系列重要的地质事件.
- 董汉文许志琴曹汇李源刘钊李化启易治宇陈希节马绪宣吴婵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锆石LA-ICP-MSU-PB测年
- 基于面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岩石圈结构及形变特征
- 1.研究背景青藏高原主要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地震活动性都与50Ma年前开始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和挤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两个板块的碰撞和挤压造成了青藏高原大规模的隆升、地壳缩短和增厚。由于印度板块持续的俯冲稳定的...
- 张双喜吴腾飞李孟奎滑玉琎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相速度岩石圈结构形变特征上地幔层析成像
- 文献传递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地震活动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5
- 2017年
-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位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前沿部位,其地下结构复杂,地震多发,是探索地震活动性与活动构造关系的理想场所。本研究首先对研究区构造背景、断层分布、历史大地震、近50年来的中小地震活动性及其震源机制解进行简单回顾。基于在研究区域布置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的观测波形,对观测期间发生的9次较大地震进行精确定位,并对这些地震反映的构造意义进行了讨论。由于板块边界发生近90°突然偏转,导致现今的地下形变比较复杂,剪切作用伴随碰撞带挤压作用同时发生。
- 杨建亚白玲李国辉程成
-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震活动性
相关作者
- 钟大赉

- 作品数:111被引量:2,302H指数:3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裂变径迹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新生代 磷灰石裂变径迹 年代学
- 张泽明

- 作品数:200被引量:2,141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榴辉岩 变质作用 拉萨地体 岩石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 季建清

- 作品数:124被引量:2,289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AR 磷灰石裂变径迹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裂变径迹 新生代
- 丁林

- 作品数:119被引量:2,446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新生代 碳酸盐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团簇
- 田作林

- 作品数:32被引量:19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研究主题: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喜马拉雅造山带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榴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