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6篇“ 丛状血管瘤“的相关文章
丛状血管瘤被引量:4
2007年
倪春雅刘玲玲涂平
关键词:血管瘤丛状
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2例
2024年
报告2例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患者1,男,41岁,颈部疼痛性红色斑块2年。皮肤科检查:颈部散在分布红色斑块,最大面积约7 cm×3.5 cm,上覆簇性暗红色丘疹,质韧,部分呈假性水疱样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小板83×10^(9)/L;凝血功能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见结节性内皮细胞呈丛状增生,似“炮弹样”外观。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治疗:建议口服普萘洛尔,患者拒绝,随访观察。患者2,女,30岁,左足背褐色结节伴痛痒2月余。皮肤科检查:左足背分布一直径约0.8 cm的褐色结节,质硬,表面粗糙。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IgG 23.70 g/L,C30.888 g/L;ANA 1∶6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见内皮细胞排列致密,呈丛状增生。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予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杨娈于晓静孙青
关键词:丛状血管瘤
儿童丛状血管瘤15例临床、影像及病理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丛状血管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儿童医院皮肤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例丛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特征。结果 15例丛状血管瘤患儿中,男11例(73.33%),女4例(26.67%),患儿发病年龄为0~5岁8个月。12例在1岁内患病,3例1岁以后患病。皮损位于头颈部6例、躯干、四肢9例。皮损首发时常以界限不清的暗红或紫红的浸润性斑片、斑块、结节为主,质地韧或硬,面积逐渐扩大,2例伴有局部多毛,5例皮损触痛,2例合并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1例伴有受累肢体活动障碍。皮肤镜下2例可见毳毛及黄白色角栓样结构,10例可见不典型浅棕色网状色素结构,15例背景均为淡红色背景,部分可见少许线状、分支状及点状血管影。超声检查12例可见丰富的条棒状血流,2例未见血流信号,1例可见星点状血流。10例患儿行磁共振成像(MRI)均表现为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组织病理特点均为真皮内分布由血管内皮细胞和外皮细胞组成的多个结节或小叶,呈同心漩涡状或“炮弹”样生长,细胞无异型性。结论 丛状血管瘤临床较为罕见,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超声、皮肤镜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线索,MRI可评估受累范围,因部分患者可伴有KMP,因此需严密随访。
周念夭志刚浦芸静张莉李艳舒虹
关键词:丛状血管瘤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回顾性分析
外用西罗莫司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浅表丛状血管瘤1例
2024年
丛状血管瘤(TA)是一种少见的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常于婴幼儿和儿童早期发病,成人发病少见。目前无统一的治疗指南,儿童TA的治疗选择有限,具有挑战性。该文介绍了1例左侧腘窝浅表型TA的儿童病例,早期给予局部外用0.1%西罗莫司乳膏,后期联合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患儿皮损恢复良好。通过回顾相关文献报道并进行总结探讨,以进一步加强对儿童浅表型TA治疗的认识,为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相关思路和新的选择。
卢红铮何瑞王胜春张嫦娥张斌
关键词:儿童丛状血管瘤西罗莫司脉冲染料激光
先天性丛状血管瘤1例
2023年
报告1例先天性丛状血管瘤。患者男,5岁,右肩胛部暗红色斑块5年。皮肤科检查:右肩胛部见一大小约5.0 cm×4.0 cm暗红色浸润性斑块,表面光滑,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凹陷于周围正常皮肤约4 mm,质硬。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全层见多个肿瘤细胞团块,由毛细血管和大小均一的梭形或类圆形内皮细胞组成,成“炮弹”样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Ki-67(+,<1%)。诊断:先天性丛状血管瘤。行皮损完整切除,随访1年半无复发。
何萍秀程丽芳吴忆夏碧霞
关键词:先天性丛状血管瘤
先天性丛状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1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右侧腰腹部萎缩性、褐色斑疹伴痛9年”就诊。出生时仅有钱币大小,不痛不痒的暗红色斑块,后皮损呈浸润性扩大,并隆起形成斑疹,均未予诊治。两周前患儿自觉皮损处疼痛较前加重,遂就诊于我院。系统检查无异常。专科情况:右侧腰腹部可见一约18.2×25.3cm大小褐色斑块,边界清,皮温稍高,可见明显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稍硬,有浸润感,其上未见毛发、鳞屑、渗液、结痂(图1A、1B)。
蒲委张梅寸玥婷喻光莲杨登蓉杨智
关键词:毛细血管扩张皮温浸润性萎缩性渗液
皮损大部切除术及全厚皮片移植术成功治疗先天性丛状血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49岁男性患者,左腋窝后侧红褐色斑片、结节49年,伴疼痛40余年。皮肤科情况:左腋窝后侧背部可见一20 cm×12 cm大小的暗红色斑片,上有数个粟粒至黄豆大小暗红色结节,局部有浸润感,边界不清,按压时疼痛加重,压之不褪色。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多个小的毛细血管增生性结节,管腔呈“炮弹”状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CD31、FLi-1、F8均(+),Ki-67(1%+)。诊断:先天性丛状血管瘤。治疗:局部注射聚桂醇2次后,行皮损大部切除术和全厚皮片移植术。术后2个月移植皮片生长良好,疼痛消失,目前仍在随访中。结合该例对近10年国内外报道的108例丛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复习。
董丽萍朱飞陈竹蔡新颖肖风丽
关键词:外科切除术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发病机制被引量:4
2022年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丛状血管瘤(tufted angioma,TA)为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部分伴发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是一种具有潜在死亡风险的危重症。目前已报道的KHE/TA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遗传学改变、起源于向淋巴管和血管方向分化的肿瘤干细胞、mTOR通路异常等,KHE/TA向KMP的转化主要涉及血小板捕获。本文将对KHE/TA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目前已经研究报道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
于鲁尉莉徐子刚张斌韩晓锋孙玉娟刘元香王忱邱磊修冰玉何瑞马琳李丽
关键词: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丛状血管瘤发病机制雷帕霉素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与丛状血管瘤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与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χ^(2)=0.44,P=0.510)、发病年龄(U=2757.00,Z=-1.09,P=0.278)及发病部位(χ^(2)=3.64,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67.50,Z=-6.38,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代诗懿张学鹏周江元邱桐杨开颖陈思源吉毅
关键词:血管内皮瘤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丛状血管瘤
丛状血管瘤7例及文献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了解丛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探讨丛状血管瘤的治疗进展。方法总结近5年本科室诊断的7例丛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中国知网检索2000-2020年发表的"丛状血管瘤"相关中文文献,纳入资料完整的病例6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70例丛状血管瘤,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2个月~64岁,皮损分布于躯干22例、四肢36例。其中2例使用他克莫司软膏成功治疗了丛状血管瘤,其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系统性糖皮质激素、脉冲激光以及随访观察等。结论诊断丛状血管瘤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局限性皮损首选手术切除。丛状血管瘤的药物治疗较困难,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疗效明显,可进一步扩大治疗样本量,探究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肖月刘宏杰李晓雪郝丹蒋献
关键词:丛状血管瘤回顾性分析他克莫司软膏

相关作者

马琳
作品数:405被引量:1,620H指数:1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特应性皮炎 血管瘤 金黄色葡萄球菌 婴儿血管瘤
张斌
作品数:98被引量:169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脉管畸形 血管畸形 婴儿血管瘤 西罗莫司
李丽
作品数:65被引量:274H指数:11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婴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治疗 血管瘤 普萘洛尔 儿童
张士发
作品数:315被引量:552H指数:10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研究主题:银屑病患者 蕈样肉芽肿 皮肌炎 新生儿 寻常型
尉莉
作品数:63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 婴儿血管瘤 血管瘤 荨麻疹 Β受体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