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5篇“ 下肢穴位“的相关文章
- 一种下肢穴位按摩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肢穴位按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肢穴位按摩装置,包括按摩设备组件,所述按摩设备组件包括扣筒,所述扣筒外侧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扣筒内壁缝合有皮套,所述扣筒与皮套之间设置有空腔,且空腔内部内嵌安装有按压...
- 王贤才
- 基于“上病下取”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眩晕”、“针刺”、“温针灸”、“电针”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国内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眩晕中的应用规律。结果共筛选出102篇相关文献,涉及下肢穴位17个,腧穴的总频次为212次。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眩晕的下肢穴位所属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取穴频次较高的前六位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血海、太溪。其中,以特定穴的使用频率最高,以五腧穴最为常用。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丰隆-阳陵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太冲-悬钟-足三里-太溪、侠溪-行间、三阴交-血海-足临泣组成。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共得到7个核心腧穴节点,分别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足临泣、侠溪、丰隆。结论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下肢穴位多以脾胃肝肾经为主,特定穴以五腧穴为主,并显示出辨证循经取穴的规律。
- 谷娜李飞邱帅辉韩舒煜
- 关键词:上病下取下肢穴位眩晕
- 四子散热熨下肢穴位缓解老年保膝截骨术后下肢肢体肿痛的效果观察
- 2023年
- 研究分析老年保膝截骨术后下肢肢体肿痛的护理中采用四子散热熨下肢穴位缓解所发挥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跨1年(2021年至2022年)的患者60例,分组后予以胫骨截骨术常规护理(对照组)与加用四子散热熨(观察组),将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并进行组间对比评估。结果 在两组临床数据的对比结果中显示,观察组的肿胀缓解率、HSS评分和满意度更高,同时该组患者在干预后的NRS评分更低,肢体消肿时间更短,且与对照组的对比之中显示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 在老年保膝截骨术后下肢肢体肿痛的护理上,配合四子散热熨下肢穴位缓解的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 钟贞何碧滢
- 关键词:下肢穴位肢体肿痛
- 一种下肢穴位定位器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肢穴位定位器,包括:限位结构、固定结构和穴位定位结构;所述穴位定位结构和固定结构均安装在所述限位结构上;所述下半圆固定条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壳体,所述壳体的内部安装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顶部固定连接于所...
- 汪英
- 文献传递
- 常规针刺中风患者下肢穴位出现阵挛的原因深析及预防处理
- 2022年
- 目的:分析常规针刺中风患者下肢穴位出现阵挛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行常规针刺穴位出现阵挛的50例中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常规针刺下肢穴位未出现阵挛的50例中风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分析CSI评分与下肢阵挛发生的相关性,同时记录观察组改针下肢近端取穴未再阵挛的例数,并计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CSI评分内的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I评分内的腱反射、肌张力、阵挛分数与下肢阵挛的发生呈正相关(P<0.01);观察组在改针下肢近端穴位后,有38例未再阵挛,总有效率为76.00%(38/50)。结论:常规针刺中风患者下肢穴位出现阵挛的原因可能与锥体束损害、针刺诱发的病理反射、肌张力较高等有关,改针下肢近端穴位后可有效预防下肢阵挛。
- 刘启亮陈俊斌焦臣泽
- 关键词:中风针刺肌张力
- 基于“上病下治”探讨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规律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规律。方法以“血管性痴呆”“针灸”“针刺”为关键词组合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数据库近10年国内发表的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文献,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下肢穴位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的应用规律。结果共纳入106篇相关文献,相关穴位33个。结果显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下肢穴位主要归属的经脉为胃经与脾经,使用频数较多的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丰隆、血海与悬钟,其中使用频数高的穴位主要为特定穴。穴位聚类分析显示第一大类由委中、大钟-涌泉-阴陵泉组成;第二大类由足三里-三阴交、悬钟-血海-太溪-丰隆-太冲组成。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丰隆-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结论在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中,基于“上病下治”配伍使用下肢穴位进行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临床疗效。
- 雷骏轩戴琳黄卓凡林昊泓邓克淋夏静娴李敏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针灸上病下治选穴规律
- 基于IRT研究SCP患儿下肢穴位敏化规律及推拿干预的影响
- 目的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穴位的敏化规律,观察推拿前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敏化穴区红外温度的变化,分析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肉痉挛程度与敏化穴区红外温度的相关性,为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为...
- 罕艳菊
-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推拿
- 文献传递
- 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观察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步态及平衡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Holden步行分级、10-MWT及6-MWT测试、Tinetti、BBS和FMA-LE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针刺+下肢穴位点刺联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游越韩冰汪洪波宋妮
-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针刺穴位点刺
- 针刺下肢穴位联合中药粉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36例老年性夜尿症临床体会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针刺下肢穴位联合中药粉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老年性夜尿症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抽取36例单纯针刺下肢穴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抽取36例针刺下肢穴位+中药粉穴位贴服双涌泉穴治疗的患者作为实验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夜尿次数、I-PSS、QOL无显著差异,但治疗后实验组夜尿次数、I-PSS、QOL改善程度由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下肢穴位+中药粉穴位贴敷双涌泉治疗老年性夜尿症,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迅速。
- 邓怀道龙莹
- 下肢穴位贴敷加手法按摩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下肢穴位贴敷加手法按摩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行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下肢穴位贴敷加手法按摩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D-二聚体、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D-二聚体、APTT、PT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6%,对照组为2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为9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穴位贴敷加手法按摩能有效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改善凝血指标,提高患者治疗期间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 吴婷
- 关键词:穴位贴敷手法按摩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相关作者
- 鲍瑞雪

- 作品数:22被引量:92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 研究主题:穴位刺激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动态血压 吞咽障碍 功能性磁共振
- 王想福

- 作品数:185被引量:615H指数:13
- 供职机构:甘肃省中医院
-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 椎间盘移位 腰椎 骨质疏松症
- 邱俊

- 作品数:5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德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研究主题: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胫骨PILON骨折
- 汪英

- 作品数:35被引量:22H指数:1
- 供职机构:浙江省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床体 揿针 穿刺 储藏 病患
- 王军

- 作品数:101被引量:859H指数:15
- 供职机构: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 研究主题:脑缺血 中医药疗法 脑缺血再灌注 局灶性脑缺血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