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篇“ 下地壳流动“的相关文章
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流动形式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的变形形式反映深部岩石圈的构造活动方式,是造山后伸展深部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次工作以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变形构造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构造观察和组构分析基础上,以实际变形组构为约束开展数值模拟,系统地研究伸展变形构造在垂向剖面上岩石变形机制的空间分布,进而揭示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过程中深部地的变形形式。野外观察表明,北大别穹隆边缘区域拉伸线理优选方位显著,而到穹隆中部拉伸线理定向性减弱,再到穹隆核部线理定向性有所增强。运动学上,北大别穹隆内呈现了一致的上盘向NW的剪切指向。以此为约束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大别造山带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流动方式总体上是介于透入性简单剪切形式与纯剪切形式之间的组合形式;垂直剖面上呈现为由上、下边界向中心简单剪切分量显著降低,中-下地流变带中部以纯剪切变形为主。我们用造山带加厚地的韧性垮塌和深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撤"来解释其动力学来源。
林少泽林少泽向必伟赵田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变形组构数值模拟
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别造山带中-下地流动的限定被引量:5
2016年
大别造山带形成于印支期华南、华北板块陆-陆碰撞过程中。大别造山带造山后发生了山根减薄,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为岩石圈拆沉或中-下地的塑性流动。为了检验大别造山带是否在造山后发生过中-下地流动,本次工作从对比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大别造山带及洪镇、月山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对同样位于郯庐断裂带南段东侧的徐桥岩体开展地球化学研究,为大别造山带造山后是否经历过中-下地流动提供证据。本次工作对徐桥岩体的研究表明,该岩体侵位时间为127Ma左右;具有较高的Si O_2和全碱含量;明显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稀土元素配分图解中表现为轻稀土富集和重稀土亏损的右倾配分模式,具有较弱的Eu负异常。徐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带东侧的月山岩体类似,且与下扬子地区沿江地区侵入岩基本一致。但同样位于造山带东侧的洪镇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月山、徐桥岩体明显不同,而与大别造山带一致的地球化学特征,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区。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推断洪镇花岗岩的物质来源可能为大别造山带加厚的地。而大别造山带东侧出现造山带地物质的现象表明造山带在造山后发生过地的塑形流动。由于大别造山带中-下地物质穿过郯庐断裂带南段,表明郯庐断裂带造山后大规模左行平移事件应发生于大别造山带地流动变形之前。
余顶杰王勇生杨秉飞王海峰
关键词:大别造山带地球化学特征
青藏高原下地流动方式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青藏高原存在柔性下地流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但是关于下地流动方式及速度存在争议。地表运动有GPS等直接测量,上地幔运动有S波分裂间接反映,下地运动目前没有直接观测手段,使得开展数值分析非常重要。本文利用三维球黏弹性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下地柔性流动方式和流动速度。本文通过对地表GPS观测资料的拟合与不同数值模型的对比分析,认为青藏高原柔性下地东向流动遇到四川盆地的抵阻,下地物质可能仅在高原东南方向存在物质外溢通道,而在高原东北方向不存在类似的物质通道;下地流动速度比地表运动速率每年快几毫米至十几毫米,对应的黏滞系数为1018~1019 Pa·s。
曹建玲王辉王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和下地流动假说被引量:35
2009年
利用高精度的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定量勾画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大尺度地形地貌的特征。分析表明,高原东南缘地貌特征为"负地形",即海拔高程与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均为负相关关系,与高原中部的"正地形"——海拔高程或地形坡度与地形起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形成鲜明对比。但是,在高原东南缘,在河谷之间保留有高海拔、低起伏的残留面。这些残留面与高原内部的平坦面具相似的渐变地貌特征,从腹地的正地形逐渐变为川西的高海拔平坦面与深切河谷相间的负地形。虽然随着河流下切深度往南逐渐增加,残留面虽越来越少,但仍然可以识别,最终终止在雅砻江逆冲断裂带附近,该断裂带以南地区没有明显负地形特征。北东向展布的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对应着50~200 km宽的地形相对陡变带。综合区域新构造和构造地貌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1)雅砻江逆冲断裂带可能代表着现今正经受侵蚀改造和弱化的高原老边界,该边界以北和以南地区抬升历史不同;2)三江地区的峰值抬升期已过,目前以侵蚀为主。虽然不能排除与河流侵蚀对应的均衡反弹抬升作用,但具有真正意义的地增厚型的构造抬升较弱。国际上流行的高原东缘下地流动模式的依据之一是从高原内外流分界线到南中国海,存在一个区域上延伸数千公里的抬升前低海拔"类夷平面"的残留面。地貌特征,构造和地质综合分析都表明高原东缘不存在这样的类夷平面,不支持解释高原东缘地形演化和相应构造变形的下地流动模式。
刘静曾令森丁林Tapponnier PGaudemer Y文力谢克家
关键词:青藏高原
大陆下地流动:渠流还是层流?被引量:26
2008年
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和模拟资料证明大陆岩石圈存在内流层,目前创建了渠流和层流两种假说来解释大陆下地流动规律和流动机理。渠流模式是指厚地、高地势的造山带或高原中、下地低粘度物质在地貌负荷的侧向压力梯度或剥蚀作用驱动下从山根向外侧向扩张。笔者在研究青藏高原的基础上于1992年提出的层流模式是指在大陆边缘俯冲板片脱水熔融和大陆内部地幔柱(枝)底辟上隆的热动力及其相关的重力驱动下的盆山地物质循环系统,盆地热软化下地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层流向相邻的山根,盆地地减薄,造山带地加厚,加厚的下地部分熔融物质带动深层变质岩向上运动,热-重力派生的垂直主应力形成热隆伸展的变质核杂岩和低角度拆离断层,隆升的山体在重力势能作用下侧向扩张,盆山边界形成逆冲推覆和滑覆构造,同时遭受强烈的剥蚀作用,造山带源粗碎屑沉积物快速堆积在盆缘受下地拖曳的内有限俯冲坳陷带内。渠流构造和层流构造在大陆板内变形、中下地韧性挤出、造山带的挤压和伸展同步转换、中深变质岩的韧性变形及剥露过程、部分熔融及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是,在发育背景、产出部位、流层边界、流层规模、流动型式、流动体制、流动方向、流动物质、流动效应、流动时间、驱动力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异。渠流构造基本上可作为层流构造时空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层流的驱动力是热能和重力,而不是地表剥蚀作用和山体负荷作用。从全球角度来看,层流只是地球多级物质循环流动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李德威
关键词:下地壳层流盆山耦合青藏高原
大陆岩石圈分层流变、下地流动与盆山成因
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和模拟资料表明,大陆岩石圈存在分层注变,下地是最重要的热软流层,这正是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突破口.目前,国际上关于大陆下地流动的认识主要建立在渠流(channel flow)模式之...
李德威
关键词:大陆岩石圈
川滇地区下地流动对上地运动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5
2007年
根据活动断裂分布和区域流变结构建立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上地为弹性介质,下地和上地幔为Maxwell体的粘弹性模型,模拟川滇地区地现今运动和应力分布,探讨川滇地区地运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通过4种不同边界条件和深度分层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对比,认为川滇地区绕喜玛拉雅东构造结顺时针旋转的地运动模式主要受川滇地区特殊的边界动力作用控制,川滇菱形块体下地流动对上地的拖曳作用亦不容忽视.同时,川滇地区各块体的现今地运动场和应力场还受到区域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呈现分块特征.
王辉曹建玲张怀张国民石耀霖申旭辉
关键词:地壳运动下地壳流动数值模拟
青藏高原东缘下地流动的地震学证据被引量:9
2006年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结构具有地增厚(主要是下地增厚)、地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mP(莫霍界面反射波)弱能量的特点,推断在川西高原的下地介质具有强衰减(Qp=100—300)的性质。利用我国西部地区的宽频带地震台站的面波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的地上地幔S波三维速度结构,在周期T=29.2s和T=42.9s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图上,显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包括川西高原)呈现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多方面的结果表明,地震学方法为当前流行的下地流动模型提供了深部证据。
王椿镛王溪莉苏伟常利军韩渭宾吕智勇戴仕贵
关键词:青藏高原深地震测深面波层析成像下地壳流动
青藏高原东缘下地流动的地震学证据
在2000年完成的穿过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的深地震测深剖面揭示了川西高原的地结构具有地增厚(主要是下地增厚)、地平均速度低等特点,显示地的缩短与增厚的碰撞变形特征.根据川西高原上设置各爆炸点的记录截面图共同呈现P...
王椿镛王溪莉苏伟常利军
关键词:地震学青藏高原地壳结构
用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川滇下地流动对上地的拖曳作用被引量:36
2004年
利用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调查资料 ,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川滇部分地区 (96°E~ 10 4°E ,2 2°N~ 30°N)受到的边界作用和该地区底部所受的剪切作用力 .对反演方法进行了讨论 ,获得了稳定的反演结果 .结果显示 ,该区川滇菱形块体上地底部受下地南南东向剪切力 ,与GPS反映的现今地块运动方向大体一致 ;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底部没有受到统一显著的剪切力作用 .结合该地区的研究资料 ,初步认为青藏高原物质受挤压向东和东南运动过程中 ,下地物质比上地更易于流动 ,从而对川滇菱形块体上地有拖曳作用 .从应力场反演的模型位移与GPS实测的现今位移资料也大体吻合 ,反映结果有合理的物理意义 .
朱守彪石耀霖
关键词:反演地壳应力场川滇菱形块体

相关作者

李德威
作品数:181被引量:1,283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造山带 变质核杂岩 地球化学 下地壳流动
石耀霖
作品数:494被引量:3,038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地震 青藏高原 有限元模拟 地震活动性
张怀
作品数:175被引量:58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地震 有限元模拟 青藏高原 库仑应力
王椿镛
作品数:245被引量:2,354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上地幔各向异性 上地幔 地壳结构 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
常利军
作品数:115被引量:624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上地幔 上地幔各向异性 横波分裂 各向异性 岩石圈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