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24篇“ 下三叠统“的相关文章
- 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演化及鲕滩展布特征
- 2025年
- 基于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对川西北蓬溪—盐亭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开展层序特征、层序演化与鲕滩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飞仙关组整体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3),层序界面具有特征的岩电与地震响应。②SQ1层序具有高角度S形前积反射结构,受高频层序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发育高频限制型鲕滩沉积,滩体主要沿各期前积体的上部发育,单期滩体规模较小,横向上呈北西向叠置迁移特征。③SQ2层序为低角度前积反射结构,地形坡度整体较缓,受三级海平面升降旋回控制,层序内发育稳定广覆式鲕滩沉积,滩体厚度较大,平面上分布稳定。④SQ3层序为连续平行反射特征,发育局限—蒸发台地相,以泥岩、白云质膏岩互层为特征,厚度均一。该项成果为川西北飞仙关组台内鲕滩油气藏的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林诚诚刘宏刘冉刘冉谭磊王东张坤
- 关键词:层序飞仙关组四川盆地
- 四川盆地东北部中—下三叠统钾锂资源富集条件及成矿模式
- 2025年
- 四川盆地普光地区的川宣地1井和川宣2井在三叠系嘉陵江组四段+五段和雷口坡组一段钻遇高浓度钾锂卤水和可溶厚层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实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深部锂钾勘探重大突破。通过践行“气钾锂兼探”的勘探理念,基于大量油气钻井、测井、地震和地球化学资料,对富钾锂卤水和石盐型杂卤石的地质特征、富集条件和成矿演化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组四段+五段—雷口坡组一段发育膏云坪、盐湖和蒸发坪沉积体系,发育相对较好的卤水储集体,是固液两相钾锂资源沉积的有利层段,形成了普光、通南巴和元坝3个规模成盐聚钾中心;②石盐型杂卤石厚度大、分布广,且具有可溶性特征,储层卤水钾锂离子含量高,钾锂资源形成固液叠置的“三层楼”结构(下层为嘉陵江组四段+五段下部薄层卤水储层,中层为石盐型杂卤石钾盐矿层,上层为雷口坡组一段富钾锂卤水储层);③钾锂资源具有三元富集成矿规律特征,即杂卤石和绿豆岩纵向叠置是钾锂资源“双源补给、近源释放”的成矿物质基础,原生海水和石膏脱水是深部卤水的主要来源,而多期次构造作用是石盐型杂卤石和锂钾卤水富集的关键;④成矿过程经历了成盐聚钾锂期、水岩反应初期、改造聚集期和富集定型期4个阶段,嘉陵江组四段+五段石盐型杂卤石层为钾盐溶采的主要目标,雷口坡组一段卤水层则是钾锂综合勘探开发的重点。
- 苏克露仲佳爱王威石文斌陈祖庆李宇平范志伟王建波刘勇潘蓓刘治成蒋艳霞梁子锐张煜颖王富明
- 关键词: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四川盆地
-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研究
- 2025年
- 湖北南漳—远安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三段顶部发育一套典型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笔者等通过野外工作,结合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总结了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沉积环境。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由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交替平行堆叠而成,纹层单元(成对出现的亮色纹层与暗色纹层)平均厚度0.22~0.62 mm,亮色纹层的主要成分为微亮晶方解石,基本不含有机质;暗色纹层则是以黏土矿物、泥晶方解石以及有机质为主,并发现了大量胞外聚合物以及莓状黄铁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面扫实验结果表明Sr元素浓度整体较高,其浓度范围在200×10^(-6)~460×10^(-6);而Ba元素浓度在亮色纹层中较低但在暗色纹层中较高,总体小于80×10^(-6)。较高的Sr/Ba值表明了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高盐环境中。通过对嘉陵江组沉积速率的计算推测出该纹层的形成由季节性周期变化控制。基于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的宏微观特征,认为亮色纹层形成于秋—冬季,主要成因机理是化学沉淀;而暗色纹层形成于春—夏季,成因机理包括底栖微生物席对沉积物的捕捉,微生物的生物矿化作用和有机矿化作用产生的微泥晶碳酸钙即自生泥晶以及悬浮在水体中的微生物与黏土矿物的相互吸附沉降。综合这一系列沉积特征以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该套纹层状细粒碳酸盐岩整体沉积于凝滞、还原、高盐的潮坪低洼环境中。
- 陈亚婕沈越峰张聪刘俊
-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下三叠统刘家沟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 2024年
-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衍射矿物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刘家沟组重力流沉积的岩石类型及特征、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刘家沟组取心段发育灰紫色粉砂岩、砾屑混积岩以及薄层黑色泥岩。粉砂岩主要组分为石英、岩屑、长石、泥晶方解石及杂基,具杂基支撑结构,发育沟模、粒序层理、火焰状构造、包卷层理、鲍马序列等浊流沉积特征,为浊积岩。砾屑混积岩发育大量砾屑及填隙物,填隙物由陆源碎屑颗粒、内碎屑及基质组成,发育泥质撕裂屑、基质支撑结构、颗粒无定向排列、与上下泥岩突变接触等沉积特征,为碎屑流沉积。研究认为,早三叠世勉略洋盆并未完全闭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产生海侵影响,形成混积岩层,在正宁一带发育潟湖沉积,并存在斜坡,在C3钻井处发育碎屑流-浊流为主的重力流沉积。
- 马瑶马瑶李嘉玮周迅张森垚陈强陈强
- 关键词:重力流沉积混积岩海侵早三叠世
- 假泥裂:上扬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灰岩薄层中的网纹沉积构造
- 2024年
- 【目的】上扬子地区西北缘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二段薄层灰岩中发育类似泥裂的沉积构造,由于前人对其成因和沉积环境存在误解,因此订正该沉积构造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很有必要。【方法和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及显微薄片观察发现该套灰岩单层厚度一般介于2~10 cm,呈薄板状或者渠槽状,显微薄片显示其为微晶颗粒灰岩,含大量腹足类、介形类、双壳类化石和粪球粒。槽模及渠模构造显示灰岩为频繁的风暴所致,薄板状灰岩中发育的假泥裂沉积构造在岩层顶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或五边形,实为压溶作用形成的方解石脉分割所致,成岩期压实作用及构造作用是假泥裂构造形成的动力学诱因。【结论】飞仙关组中网纹构造的普遍存在预示着灰岩沉积于较深水环境,假泥裂的识别对奥陶系宝塔组网纹灰岩的成因具有借鉴意义。
- 时志强彭深远王美玲乔丹
- 关键词:下三叠统
- 川西北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砾屑灰岩沉积特征及成因
- 2024年
- 广元上寺剖面早三叠世砾屑灰岩对上扬子地区P-T事件后的古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格里斯巴赫亚阶的砾屑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岩石学方法,结合不同砾屑灰岩碳、氧同位素变化特征来分析其可能的成因。结果表明,这些砾屑灰岩可划分出4大类:剖面下部的Ⅰ型砾屑灰岩,形状不规则,大小混杂,缺乏板条状砾屑,推测为重力流成因;Ⅱ型砾屑灰岩(角砾状灰岩)砾屑直径大,含大量分米级板条状砾屑,推测为强度和频率急剧增加的风暴诱发的沉积;Ⅲ型砾屑灰岩(扁平砾屑灰岩)的砾屑平行于层面分布,平面上呈扁平状,垂向切片呈竹叶状,具有倒“小”字、菊花状构造和局部呈叠瓦状排列等特征,推测为机械-压溶复合成因;Ⅳ型砾屑灰岩显示为蠕虫状灰岩,代表着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的环境,推测为生物-机械复合成因。风暴对先期沉积的灰岩的撕裂是扁平砾屑形成的基础,后期成岩过程中泥质填隙物与灰岩砾屑的差异压实是扁平砾屑灰岩形成的又一原因。蠕虫状灰岩可能为生物-风暴、成岩作用共同的结果,与扁平砾屑灰岩在成因上有一定的联系。上寺剖面飞一段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曲线显示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角砾状灰岩(Ⅱ型砾屑灰岩)发育后期碳同位素发生正偏,指示着沉积环境的过渡转折,可能和这一时期风暴作用对海洋的影响致使浮游微生物繁盛有关。
- 乔丹张彪银河段雄时志强
- 关键词:早三叠世
- 开鲁盆地南部下三叠统红砬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以奈参1井为例
- 2024年
- 为揭示开鲁盆地南部地区下三叠统红砬组的构造背景及沉积环境,对奈参1井26件细碎屑岩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以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红砬组沉积物源具有多样性,主要来自上地壳长英质岩石源区,还有少量来自中、基性火成岩物源区.物源构造背景主要为主动大陆边缘,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岛弧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红砬组沉积环境总体上处于氧化-弱还原的陆相淡水-半咸水环境,向上水体盐度有增大趋势,古气候整体上为干旱炎热气候.
- 冉波刘邦裴家学张健张德军杨曦李皓孙爽晨王宝生
- 关键词:早三叠世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开鲁盆地
- 普光地区下三叠统富锂钾卤水成因与分布规律被引量:4
- 2024年
- 通过对普光地区钻孔卤水和油田水水化学分析测试,开展离子比例研究,明确嘉陵江组和飞仙关组各亚段卤水的成因机制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嘉陵江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1.00 mg/L,整体为海水浓缩特征。嘉四段—嘉五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110.00~20160.00 mg/L,Li^(+)质量浓度在76.15~271.00 mg/L,Li^(+),K^(+)富集受海水蒸发浓缩、“绿豆岩”风化作用和淋滤作用主控;嘉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4060.00~4140.00 mg/L,Li^(+)质量浓度在26.00~27.80 mg/L,受海水蒸发浓缩及膏盐溶解主控。飞仙关组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50.60 mg/L,整体为地下溶滤特征。飞三段—飞四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588.00~650.00 mg/L,Li^(+)质量浓度在40.40~50.60 mg/L,Li^(+),K^(+)富集受膏岩等围岩溶滤和嘉陵江组卤水运移主控;飞一段—飞二段卤水K^(+)质量浓度在6.13~478.00 mg/L,Li^(+)质量浓度在0.02~17.90 mg/L,由地层水对碳酸盐岩溶解主控。富锂钾卤水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湾-土主构造及其构造作用中等的翼部。
- 吴双王峻张春光赵晴黄淑婷张椿华王增刚郝晓磊任宏
- 关键词:下三叠统四川盆地
- 川东北普光地区下三叠统蒸发岩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1
- 2024年
- 海相硫酸盐矿物的硫同位素研究不仅可以解析当时的古海水特征,还可为物质来源分析、地层对比及其沉积环境条件分析提供重要线索。川东北地区中-下三叠统海相蒸发岩地层中除大量膏-盐以外,还发育与石盐共伴生的硫酸盐型钾盐矿物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因此,对该区域硫同位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蒸发岩的沉积环境及其演化进行解密,还可为钾盐矿物杂卤石的物源分析提供证据。但当前对于研究区内硫同位素研究多存在于大时间尺度上的演化规律以及全球性的地层对比,对于杂卤石发育的嘉四-五段地层内δ^(34)S的高精度演化规律及其指示意义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利用川宣地1井中的硬石膏、杂卤石及二者的混合样品开展δ^(34)S的高精度分析。研究显示,硬石膏与杂卤石样品不存在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同时,δ^(34)S结果证实,钾盐矿物杂卤石及其伴生硬石膏的物源主要是海水,但受到细菌还原作用和蒸发岩矿物沉淀的影响。此外,δ^(34)S演化规律与嘉四-五段地层的层序演化规律较一致,这表明δ^(34)S测试对蒸发沉积过程的沉积演化分析及区内地层的高精度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在杂卤石型钾盐矿勘查工作中可用于精细对比和矿层定位的重要手段。
- 左璠璠张永生桂宝玲邢恩袁苏奎牛新生彭渊
- 关键词:硫同位素蒸发岩杂卤石下三叠统川东北
- 川东北普光地区下三叠统蒸发岩沉积特征与演化及其对钾盐矿形成的控制作用被引量:2
- 2024年
- 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地层中发育大量膏-盐沉积,其中与石盐共伴生杂卤石(被命名为“新型杂卤石钾盐矿”)的大量发现和重新评估引起了近年来的广泛关注。但当前对此类杂卤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矿物发育特征与成因类型等方面,对于其发育地层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的精细剖析及其对杂卤石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本文利用川宣地1井连续取心的目的层段岩心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共识别出14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将其划分为6个微相组合,依次代表从局限台地到蒸发台地不同的沉积相带及能量、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沉积微相的纵向发育演化、地层厚度以及典型诊断界面等信息,划分出4个四级沉积层序以及其内部的多个五级旋回。研究认为川东北地区与石盐共伴生的原生杂卤石是明显受不同级别海平面波动影响和控制的,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海退末期与五级旋回海侵的叠加时期,前者的强蒸发条件为杂卤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但后者带来的海水补给则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
- 左璠璠张永生苏奎桂宝玲邢恩袁牛新生彭渊商雯君
- 关键词:杂卤石下三叠统川东北
相关作者
- 童金南

- 作品数:191被引量:973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
- 研究主题:早三叠世 下三叠统 生物地层 二叠纪-三叠纪 古生物学
- 杨雨

- 作品数:108被引量:2,417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储层 早三叠世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 赵来时

- 作品数:45被引量:492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研究主题:牙形石 下三叠统 早三叠世 地质特征 巢湖
- 鲍志东

- 作品数:231被引量:2,951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岩相古地理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塔里木盆地 扶余油田
- 胡明毅

- 作品数:298被引量:2,324H指数:26
-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
- 研究主题:沉积相 松辽盆地 四川盆地 浅水三角洲 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