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19 篇“ 上纵隔 “的相关文章
"鼓楼径路"手术切除上 纵隔 肿瘤 2024年 颈胸结构被胸廓入口隔断, 疾病处理按各部位的切口介入。基于纵隔 腔镜食管外科手术的经验积累, 自颈部切口可深度解剖上 纵隔 结构, 深达主动脉弓下/奇静脉弓层面, 宽度拓展可进入双侧胸腔, 被总结为"鼓楼径路"。此径路深度/宽度足以处理很大一部分上 纵隔 肿瘤, 具有全程直视下操作的优势, 并简化了手术流程, 不经胸, 降低了手术创伤。该方法学习曲线相对较长, 需熟练掌握上 纵隔 局部解剖, 积累相应的手术经验。 陈阳 石荣兴 徐天成 何晓峰 张鹏飞 尹伯瞻 韦韦 魏威 唐巍峰 胡振东关键词:纵隔肿瘤 手术切除 颈部入路深度解剖上 纵隔 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 脓肿 2024年 介绍通过颈部切口深度解剖上 纵隔 ,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 脓肿的方法及疗效。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在我科治疗的16例食管异物患者,分析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治疗结局,总结手术策略和围术期治疗经验。本组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67.63±13.81)岁,异物存留(5.13±5.22)天,术前合并纵隔 感染8例,手术时间(65.63±15.45)min,出血量(16.88±14.38)ml,术后发生并发症6例,术后住院(22.00±10.61)天。所有患者恢复平稳,均康复出院,无死亡。随访6个月,恢复良好。经颈部切口路径深度解剖上 纵隔 治疗食管异物或纵隔 脓肿,简单、微创、安全、有效,术后康复快。 何晓峰 陈阳 张鹏飞 尹伯瞻 徐天成 石荣兴 魏威 唐巍峰 胡振东关键词:食管异物 颈部切口 上纵隔 纵隔脓肿 纵隔感染 手术策略 转移灶降钙素分泌指数与甲状腺髓样癌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相关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转移灶降钙素分泌指数(CIM)与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别是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的潜在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江苏省肿瘤医院61例MTC患者的CIM值与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上 纵隔 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IM值与患者年龄、性别、同侧、对侧、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复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CIM值与侧颈淋巴结转移及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均存在相关性(P<0.05)。进一步分析确定了CIM值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71.2 ng/(L·mm^(3))、145.4 ng/(L·mm^(3))。结论CIM值预测MTC患者颈部及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炎斌 张欣悦 陈伟 钱亦淳 陈心源 刘方舟关键词:甲状腺髓样癌 上纵隔 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上 纵隔 淋巴转移的外科诊疗策略进展 2024年 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 升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和甲状腺髓样癌(MTC)有时可发生上 纵隔 淋巴转移,虽仍属区域转移,但是病期较晚的表现之一,容易漏诊漏治。对于常见的PTC和MTC,彻底清扫中央区、颈侧区和少见的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SMLNM)显著提高了无病生存率。在解剖学上 ,甲状腺有着广泛的引流淋巴管网,其中腺内淋巴网通过甲状腺峡部连同两侧腺叶,而腺外淋巴则引流至纵隔 淋巴结。目前尚无专门的成熟的甲状腺癌SMLNM分区,因此参考借鉴肺癌分区成为一种常见做法。甲状腺癌SMLNM最常见的区域为2R、2L区,而4R、3a区则相对少见。SMLNM的发病率从不等幅的0.7%到48.1%,PTC的纵隔 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12%,而MTC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可高达18%左右。临床上 ,SMLNM往往无明显症状,常通过影像学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发现。超声检查难以发现SMLNM,颈胸部增强CT的典型表现为强化、钙化、囊性变、外侵等;增强MRI、PET、131I显像也能协助诊断。对于甲状腺癌SMLNM患者,进行安全、规范和彻底的手术仍然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手术原则包括尽可能一期完成R0切除,保证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彻底清扫,以达到解剖治愈和生化治愈。手术方式可以包括经颈部开放手术、劈胸手术、腔镜辅助手术以及胸腔镜下手术等。其中多数可通过颈部入路完成清扫;低位广泛转移或严重侵犯周围大血管等则需要劈开胸骨,有时可借助腔镜辅助或/和胸腔镜完成手术。在手术后应注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大血管撕裂、气管和食管损伤等。鉴于上 纵隔 解剖结构复杂、从颈部难以显露,手术风险较大,甲状腺或头颈外科医师相对陌生和困难,往往需要多科协作。虽然甲状腺癌转移至上 纵隔 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但采用 顾晓辉 樊友本关键词:淋巴转移 食管癌术后局限性颈部/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再手术效果探讨 2024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颈部或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在安阳市肿瘤医院胸外科复查的食管癌术后患者,发现颈部或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CT显示无外侵,可以手术切除的患者,共31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6例选择再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或不辅助放化疗;对照组15例选择单纯放化疗。对比两组的基线资料、随访生存情况,主要研究终点为局部复发和区域复发。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出现2例颈部淋巴瘘,2例喉返神经损伤,1个月后声音嘶哑均恢复正常。手术时间平均为43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 d,平均住院花费15042元。观察组1 a生存率100%,局部控制率为80%。对照组无治疗后并发症,1 a生存率93.3%,局部控制率为46.7%,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0.5,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为0.46,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45 d,平均住院花费为42352元。两组比较显示:观察组1 a局部控制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以局部复发为研究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48)。结论对于食管癌术后局限性颈部/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再手术治疗安全、创伤小、花费低、局部控制率高。 朱磊 曹建伟 周福有关键词:食管肿瘤 淋巴结转移 局部复发 再手术 上 纵隔 肿瘤切除术手术入路的思考被引量:1 2023年 上 纵隔 是胸骨角与第4、5胸椎椎间盘连线平面上 方的纵隔 部位,呈上 窄下宽、前短后长的形态,气管、食管和重要血管、神经穿过这一区域,是人体最复杂、最精巧的解剖区域[1]。因解剖结构较为复杂,脏器毗邻关系密切,空间狭小,很难取得满意的手术视野,导致此区域开展微创手术难度较大。此区域常见的纵隔 肿瘤是胸腺瘤、胸骨后甲状腺肿、神经鞘瘤、甲状腺癌等。 谢颂平关键词:上纵隔肿瘤 外科治疗 手术入路 下颈部及上 纵隔 肿瘤放疗体位固定技术对比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通过观察真空垫与热塑膜联合碳纤维一体板固定技术在下颈部及上 纵隔 肿瘤放射治疗(放疗)体位固定中对摆位误差、照射体积、剂量等的影响,为临床相关疾病患者放疗时的固定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00例下颈部及上 纵隔 肿瘤放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真空组与热塑膜组,每组50例。真空组疗效体位采取真空垫联合碳纤维一体板固定技术,热塑膜组疗效体位采取热塑膜联合碳纤维一体板固定技术。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靶病灶区域及周围器官的照射体积与剂量,毒性反应发生率。结果真空组X轴、Y轴、Z轴第1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均大于第1次放疗,X轴第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大于第1次放疗、小于第10次放疗,Y轴、Z轴第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大于第1、10次放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膜组X轴第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小于第1、10次放疗,Y轴第10、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大于第1次放疗,Z轴第1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大于第1次放疗,第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小于第1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膜组X轴、Y轴、Z轴第1、10、20次放疗的摆位误差均小于真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靶病灶区域、肝脏及胃照射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塑膜组靶病灶区域照射剂量(50.23±3.85)Gy多于真空组的(45.07±1.75)Gy,肝脏照射剂量(12.20±2.80)Gy、胃照射剂量(27.30±2.72)Gy少于真空组的(20.68±3.18)、(37.75±3.69)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毒性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部及上 纵隔 肿瘤患者放疗时采取热塑膜联合碳纤维一体板固定技术,可明显减少患者放疗过程中不同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提高靶病灶区域的照射剂量,降低周围器官的照射剂量,利于确保放疗精确度,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相关疾病患者放疗固定技术中开展实施� 张超强 林布雷关键词:肿瘤 真空垫 体位固定技术 甲状腺髓样癌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上 纵隔 淋巴结转移(sMLN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1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因影像学怀疑sMLNM而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成sMLNM组和无sMLNM组。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前术后降钙素(Ctn)和癌胚抗原(CEA)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术前Ctn和术前CEA预测sMLNM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94例患者中,sMLNM组69例,无sMLNM组25例。术前Ctn水平(P=0.003)、术前CEA水平(P=0.010)、远处转移(P=0.022)、淋巴结被膜外侵犯(P=0.013)、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P=0.002)与sMLNM有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sMLNM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Ctn预测sMLNM最佳临界值为1 500 pg/ml,曲线下面积为0.759(95%CI:0.646~0.872),术前Ctn诊断sMLNM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2%、77.3%、89.1%和39.5%。胸骨劈开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由高到低分别为2R区(82.4%,28/34)、2L区(58.8%,20/34)、4R区(58.8%,20/34)、3区(23.5%,8/34)、4L区(11.8%,4/34)。41例(43.6%,41/94)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14.8%(12/81)的患者术后1个月Ctn≤12 pg/ml,其中sMLNM患者5例。结论对于影像学高度可疑的sMLNM,联合术前Ctn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尤其是对于术前Ctn>1 500 pg/ml的患者;首次胸骨劈开术式清扫上 纵隔 淋巴结至少应包括上 纵隔 2~4区,以免残留病灶;手术的抉择和执行均需谨慎对待,虽然sMLNM患者术后达到生化治愈的概率低,但依然近41.7%的患者能在生化水平上 从手术方案中获益。 何雨沁 陈雨涛 王健 陈默启 朱一鸣 倪松 刘绍严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髓样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前上 纵隔 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23年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肝脏、皮肤,罕见于纵隔 。纵隔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in Mediastinum,CHM)常见于前纵隔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于前纵隔 的CHM主要采用胸腔镜进行肿块完全切除,患者预后良好。我院收治前上 纵隔 海绵状血管瘤1例,对其影像表现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影像医师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 朱文妹 梁晓芸 李晖关键词:纵隔 海绵状血管瘤 CT 原发于甲状腺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及上 纵隔 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本文报道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例累及上 纵隔 的原发于甲状腺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且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行右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转入肿瘤中心血液科接受R-CHOP方案化疗6个疗程,术后恢复良好,定期随访至12个月患者病情稳定,术区未见异常高代谢灶,考虑肿瘤活性抑制,浅表淋巴结、外周血细胞未见异常。该患者在诊断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先后就诊于国内2家三级甲等医院行穿刺后均未能确诊。原发于甲状腺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患者不多,且侵及纵隔 者尤为罕见,笔者在所查阅的资料中未见国内外相关报道。因此,本文将该病例进行报道,并回顾分析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 吕佳牧 于婷婷 尹万忠关键词: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瘤 甲状腺恶性肿瘤
相关作者
韩丹 作品数:454 被引量:1,828 H指数:19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 CT表现 管电压 郭盛仁 作品数:55 被引量:140 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多排螺旋CT CT CT分析 影像学诊断 王亚非 作品数:82 被引量:346 H指数:11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CT 64层螺旋CT X线计算机 脂肪肉瘤 邹卫 作品数:135 被引量:492 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京市胸科医院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 电视胸腔镜 非小细胞肺癌 肺移植 喻风雷 作品数:101 被引量:440 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研究主题:漏斗胸 NUSS手术 胸腔镜 手术治疗 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