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8篇“ 《论语》翻译“的相关文章
- 大语言模型在《论语》翻译中的效能探索:比较研究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策略优化
- 2025年
- 对比分析Google翻译、DeepL翻译和ChatGPT在《论语》翻译中的表现,旨在探讨大语言模型在经典文学翻译中的优势与不足。研究表明,ChatGPT在准确性、流畅性和文化传达方面表现最佳;DeepL在语境理解和术语一致性上优于Google翻译,但准确性略显不足;而Google翻译尽管具备多语言支持和易用性,但在处理复杂文化语境时存在局限性。基于此,文章提出四项优化策略:加强文化特定词汇的处理;细化文化传达的层次;构建多维度翻译质量评估体系;促进人机协作,提升翻译精度。这些策略不仅为现有翻译工具的改进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
- 张芃
- 关键词:中华文化
- 亚瑟·韦利《论语》翻译的跨文化互释
- 2024年
- 海外典籍译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他们凭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英国20世纪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亚瑟·韦利是20世纪上半期蜚声世界汉学界的中国典籍译者,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介绍,1938年出版的《论语》译本是其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的代表译作。该译本注重历史文化背景考证、呈现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形象、挖掘儒学核心术语意义,译本出版后深受西方读者欢迎,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研究聚焦于韦利《论语》英译本的深入剖析,旨在通过对其翻译策略与阐释精神的系统分析,为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有所助益。
- 和亚楠
- 关键词:《论语》典籍英译孔子
- 中西文化初期的碰撞与交汇——论柏应理等的《论语》翻译与诠释
- 2024年
- 耶稣会士柏应理等于1687年编译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中西文化由接触碰撞进而走向高层次交流汇通的体现。本文基于这一视角从哲学家形象的塑造、最高主宰的翻译与诠释、最根本美德的翻译与诠释等方面对该译本进行探讨。柏应理等通过对《论语》的翻译与诠释将孔子塑造成遵从理性、敬奉上天、追求美德的哲学家,以调和基督教与儒学之间的关系。而贝尔、沃尔夫、伏尔泰等欧洲启蒙思想家反而以儒学为依据来倡导理性道德、反对主流神学、批判基督教会,黑格尔则仅仅把孔子看作是道德学家而非哲学家。这些时代回响和后续走向都远远超出了译介者当初的预期,中西文化碰撞交汇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在这里充分展现出来。
- 孙宝山
- 关键词:论语孔子哲学家
- 从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看庞德《论语》翻译
- 2024年
- 文章以安德烈·勒菲弗尔改写理论中提出的诗学因素为理论支撑,详细论述了庞德《论语》译文中所体现的意象派诗歌理论及创作技巧,以此来探析庞德诗人身份对其《论语》翻译的影响。
- 王孟姣
- 关键词:诗学《论语》翻译
- 《论语》翻译与出版研究
- 《论语》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深远,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国际形势比较复杂,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论语》的翻译和传播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底蕴的重要名片,也是构建中国话语...
- 潘晓敏
- 关键词:《论语》翻译出版研究
- 《论语》翻译中文物形象的变形
- 2023年
- 《论语》中涉及了许多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形象,它们往往蕴含着圣人的微言大义,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中西历史生活的差异,再加上译者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翻译时文物形象的“损伤”和变形往往难以避免。本文以《论语》英译本中的文物形象变形现象为切入点,考察变形的表现形式,分析变形的动因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意义,以期为中国典籍的翻译和文化传播提供一种启迪。
- 杨艳
- 关键词:《论语》翻译《论语》
- 《论语》翻译研究现状:文献计量分析(1988—2022 年)
- 2023年
- 儒学经典《论语》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在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中起到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拥有多个译本。《论语》的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其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和被接受程度。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翻译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成果丰硕。
- 刘妍
- 关键词:论语
- 《论语》翻译中变异现象的美学分析——以林语堂《论语》英译本为例
- 2023年
- 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意识的交融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过程,变异在其中随处可见。从美学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论语》英译本为例,对译本中出现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即译者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诗学立场出发,给译文涂上了浓烈的个人色彩,不仅对原文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进行改写,而且还重塑了译本中的孔子形象。译本中字词“句化”、语言风格“幽默化”以及人物形象“幽默化”现象的出现,与译者通俗化的美学趣味密切相关。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美学趣味去理解、品鉴、选择和过滤原本承载的美学信息,从而使译本发生新的美学变异,给译文带去更多美学感受。
- 杨艳
- 关键词:美学趣味《论语》翻译
- 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跨文化互释
- 2023年
- 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传的背景下,辜鸿铭坚持“东学西行”,向西方宣传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辜鸿铭的“交互”文化背景和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使他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下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来推介中国文化。其翻译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多维对话,沟通中西文化;概念拆解,凸显儒学思想的普世价值;文体套嵌,增强读者认知;意象比拟,消除读者陌生感。辜鸿铭使用“以西释中”方式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和阐释,丰富了原文本意义,找到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阐释和表达方式。其译文本呈现给读者的是中西两种文化、思想的对等和互补。
- 史青玲
- 关键词:辜鸿铭中国文化《论语》翻译
- 《论语》翻译与美国当代政治哲学被引量:3
- 2022年
- 历史地看,1998年美国产生的两个《论语》译本是儒学与西方当代政治哲学研究进行的对话:译者通过《论语》翻译阐发社群主义思想,并将之当作反对西方三十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工具。这可视为美国学界在西方古典哲学之外,从儒家思想中寻找社群主义思想资源以推动新时期思想发展。本文考察了译者对儒家进行社群主义阐释的三种方式和相应的观点,以及美国学者根据其译本所发表的社群主义观点。这表明,儒家思想通过《论语》翻译参与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话语系统,并对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影响,同时也说明,当前的儒学翻译须契合西方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与发展需求,才能获得话语权力和有效的传播途径。
- 李玉良
- 关键词:政治哲学《论语》翻译
相关作者
- 杨平

- 作品数:39被引量:33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浙江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翻译 《论语》 英译 《论语》翻译 《易经》
- 姚金艳

- 作品数:13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 研究主题:高职 《论语》翻译 高职英语教学 人格 口语教学
- 杨秋灵

- 作品数:15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大学英语 及时教学 JITT模式 《论语》翻译 《论语》
- 郭晓铮

- 作品数:2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论语》翻译 《论语》 TRANSLATOR PERSPECTIVE 典籍翻译
- 朱全国

- 作品数:52被引量:59H指数:4
- 供职机构: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 研究主题:隐喻 语言 图像 文学 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