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1篇“ 《肇论》“的相关文章
洪修平释译
关键词:佛教哲学理论
(后秦释)僧肇著
关键词:佛经
任继愈对《》宗教哲学体系的研究
2025年
任继愈以宗教的本质特征“幻想性”为中心,从佛教神学的维度考察了《》“般若性空”的此岸世界、“涅槃无名”的彼岸世界、“三世因果”的精神慰藉、“般若无知”的神秘认识、“触事而真”的解脱超越;在“天人关系”的视域下剖析了《》宗教哲学体系融摄玄佛的方式与特征。在此基础上,以辩证唯物史观揭示了《》宗教哲学体系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辩证批判了《》宗教哲学体系的形而上学与神学世界观。任继愈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与方法对《》宗教哲学体系的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佛教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张彤磊李家喜
关键词:《肇论》
河上劳动的游戏化
2024年
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认为,经济发展应该以“劳动的游戏化”为目标。他指出,劳动是当下人们生活中痛苦的主要来源。劳动导致的痛苦,除了肉体上的劳累还有精神上的疲惫。精神疲惫往往缘于劳动是实现其他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人们在完成劳动后,并没有直接实现目标并获得满足感。相反,人们在进行游戏时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并使人快乐。为此,河上希望使劳动成为游戏一般的行为,使劳动成为目的本身,让劳动的趣味性减少劳动带来的痛苦。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协调经济发展方式和劳动者幸福感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切实做到经济与劳动者幸福感的共同增长。在这个意义上,河上的“劳动的游戏化”思想具有相当大的启示价值。
罗卫东宣杭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般若无知》体用关系新释——《梦庵和尚节释》研究
2023年
《般若无知》是僧从“空观”立场出发,对“般若”“无知”及二者之间关系进行阐释的一部。僧所述“般若”“无知”之间是“用寂体一”的关系。《梦庵和尚节释》是梦庵在遵式《注疏》依用基础上,对《》所做的新释。他在宗密“禅教融合”思想的指导下,节释《般若无知》的体用关系。梦庵疏中对天台、华严等宗观念均有所融摄,并对禅宗立场有所突出,他立足“心本体”立场,主张“无知”为“体”,“般若智”为“用”,“无知体”与“般若用”是“体用不二”的关系。
明月代晓媛
关键词:《肇论》
》“四句否定”的思维形态及其与儒家思维之关联
2023年
通过辨析“迁”与“不迁”“真”与“不真”“知”与“不知”“涅槃有”与“涅槃无”的辩证关系,本文证出《》四篇在整体上具有《中》“四句否定”的思维形态。同时认为,僧忽视了《中》严格的证过程而直接将《中证的核心结作为阐发自己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判断标准,使《》“四句否定”的思维形态具有了直言判断的性质,隐含着儒家思维方式的印记;并且潜在地将《中》彻底否定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为肯定式思维方式。《》“四句否定”对般若中观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衔接与转换,既是佛教中国化的深度展开,也反映出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某些理特质。
张彤磊
关键词:《肇论》直言判断
宋代禅宗的《》注疏书写研究
2023年
宋代禅宗的《》注疏书写形式主要有语录书写与注疏书写两种形式,两者是对隋唐禅宗《》注疏书写的承袭与发展,前者是宋代《》注疏中禅宗的独特范式体现,后者则是在宋代以来禅教一致潮流下重视文字教门的呈现。宋代禅宗的《》注疏书写是宋代《》注疏史上独特的现象,语录与注疏同时并存是禅宗重视机锋运用而引导人们当下契入诸法实相的集中体现。
杨本华
般若空性思想中国化之初探——以《》与《中》解空思想比较为中心
2023年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僧大师曾被罗什大师称为中土解空第一。然僧大师在接受中观思想后,在其著《》的表述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中》中探讨空性时所用的方式。这里可以看到,般若中观学传到中土后,并未偏向纯粹、繁琐辩分析这条路来表达、理解空性,而是有其特有方式。《》里更多是从体空观契入,而且《》解空天然蕴含有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倾向,这也是后世非常自然地用禅、华严去联系《》的原因。所以中土对空性的理解最初起就有如来藏、心性思想之中道空性的天然趋向,而没有止步于大乘佛教纯粹中观之境。这是般若空性思想传入中土后中国化的体现。
赵锭华
关键词:中观《肇论》如来藏
慈云遵式《注疏》的天台宗化诠释及其宗派意识被引量:1
2023年
宋代天台宗僧慈云遵式《注疏》通过将僧》中的般若圣智诠释为“般若真心”,将二谛说与般若鉴照诠释为“二谛互具”“遮照互具”,以及以“一心三观照一境三谛”来诠释僧《般若无知》与《涅槃无名》,从而以天台宗思想异质化地诠释了《》。这不仅是遵式对僧思想继承与发展中的宗派意识体现,也是历代注解《》者普遍采取的方式,是中国佛教文化圆融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儒佛道文化的精神特质之一。
杨本华
关键词:僧肇
惠达《疏》的中道佛性诠释被引量:1
2022年
随着晋宋中国佛教思想界从般若性空向涅槃佛性妙有的思潮席卷全国,惠达《疏》在诠释僧般若性空著作《》的同时加入了融摄佛性妙有的内容,并围绕佛性本有始有之辨、因果感应之辨以及大小顿悟之辨,创造性地提出“非本非始”“非因非果”“非顿非渐”的中道方式解决了当时空有合流中的思想界争议问题。不仅是对晋宋中国佛教思潮转变的一次思想史总结,也开启了《》注疏从空入有的转变,奠定了后世《》注疏空有互摄的理基础。
杨本华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相关作者

朱丹琼
作品数:19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肇论》 自我 佛教思想 南北朝 僧肇
张强
作品数:19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哲学系
研究主题:宗教 宗教性 宗教领域 人民内部矛盾 宗教社会学
陈红兵
作品数:88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佛教 生态文化 生态哲学 生态 存在论
张春波
作品数:5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僧肇 逻辑史 逻辑 儒家学派 中国哲学
张雪松
作品数:97被引量:49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研究主题:宗教 佛教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教关系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