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07篇“ 《摩罗诗力说》“的相关文章
- 铸造中国文学的“崇高”新声——《摩罗诗力说》对中西“崇高”的比较
- 2025年
- 学术界对鲁迅早年的《摩罗诗力说》研究成果丰硕,但对其核心思想之一,即鲁迅面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现代转折的关节点——中西“崇高”观的比较与选择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高度肯定“摩罗诗人”所体现的西方浪漫主义的现代性“崇高”,并以屈原为参照指出中国传统性“崇高”的不足及根源所在。鲁迅意在“取今复古”,借镜西方的现代性“崇高”,回归“诗言志”这一中华诗学源头,以此铸造中国的现代性“崇高”。鲁迅的这一思考虽体现出深刻的现实关怀,具有启发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扬崇高而抑优美的偏颇。
- 张冠夫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
- 《摩罗诗力说》的诠释学和生命哲学意义
- 2024年
-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致力于促进中华民族向自觉、自强、生命向上状态发展,诠释了个体本真的生命力,赞扬了中外浪漫派诗人亲自求索诸美的体验观。对其做诠释学和生命哲学研究,发现青年鲁迅主要的哲学底色是尊崇以“立人”为主的生命哲学。该哲学观具有促进诠释学、生命哲学等先进学科传播和发展的价值,而且对促进当代青年自立自强,反思并创新学术有着发人深省的启示。
- 马琳云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诠释学生命哲学
- 魔鬼·立人·决断:《摩罗诗力说》与作为留日鲁迅思想方法的复仇话语
- 2024年
- “复仇”是《摩罗诗力说》建构“摩罗诗群”的话语线索之一。在阐释《该隐》的部分,鲁迅以一段不属于既有材源的原创言说,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拜伦笔下的魔鬼形象,其同时复仇上帝并抵抗民众的背驰行为彰显出留日鲁迅思想探索的深度与矛盾。“鲁迅魔鬼”的矛盾背后,蕴含着鲁迅借由“复仇-立人”的思想路径,探索现代主体生成时遭遇的自反性张力。该主体从诞生之始就展现为以现代价值批判自我传统和所在语境的断裂式生成,以及在价值决断的两难中产生的罪感意识。经由《摩罗诗力说》,复仇话语从形象、方法到心理贯穿着彼时的摩罗谱系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者群像,成为鲁迅主体思想建构的独特方法。
- 周楷棋
- 关键词:复仇魔鬼
- 摩罗诗派:浪漫主义之最有力者——重读赵瑞蕻著《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
- 2024年
-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论著,论述的重点是浪漫主义诗歌史上最有力的摩罗诗派,强调文学在提振人民精神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喊出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同时,文章追溯了摩罗诗派的多语种、跨国界构建过程,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赵瑞蕻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和比较文学学者,以《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这部扎实的学术著作将自己的文学观念和诗歌创作实践与鲁迅的诗学主张连成一脉,并显示出独具个性的文学取向。
- 黄乔生
- 关键词:浪漫主义
- 追寻“自觉之声”——从德语《世界文学图史》到鲁迅《摩罗诗力说》被引量:2
- 2023年
- 青年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借鉴域外文化资源,创成其独特的思想论述,《摩罗诗力说》就是典型的例子。以往的研究揭示了日文、英文材源形塑《摩罗诗力说》的关键作用,本文则强调以舍尔《世界文学图史》为代表的德语世界文学史为鲁迅的书写思路提供了参照。一方面,《世界文学图史》糅合了赫尔德与黑格尔两种关于世界与民族的论述,鲁迅以章太炎的“不齐而齐”“文学复古”思路为中介,接受了赫尔德尊重民族特殊性、复兴民族传统的立场,借助重构世界文学体系催生民族自觉。另一方面,《世界文学图史》浸透浪漫民族主义文学观,张扬想象力与民族性,推崇拜伦主义诗人。鲁迅既标举“神思”“心声”,借文学贯通个体与民族,又以“反抗”“复仇”为依归,建构摩罗诗人谱系及形象,着力激发中国文学的“自觉之声”。
- 崔文东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
- 青年鲁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论被引量:5
- 2023年
- 青年鲁迅汲取日本资源,《摩罗诗力说》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以往学者仔细考证出文章分论的材源,本文则全面调查出总论参照的九种日文著作。《摩罗诗力说》具有文学理论性质,总论直接摘译关涉“国民文学”“纯文学”概念的三种日文文学理论;与此同时,文章饱含文学批评色彩,总论从六种日文世界文学史、国民文学史和国民诗人传记中引述资料,以证成其观点。
- 崔文东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
- “绝望之中有激扬发越之音在焉”——《哀弦篇》与《摩罗诗力说》之关联
- 2023年
- 由东京河南籍留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是鲁迅留日时期文艺实践的最重要的舞台,所发表的署名“令飞”“迅行”的《摩罗诗力说》等几篇长文,后来被鲁迅收录杂文集《坟》中,揭示了鲁迅与《河南》之间深切的关系。但也因此有人认为署名“独应”的两篇论文《哀弦篇》《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及其余2篇翻译小说归属于周作人,“独应”被认为是周作人的笔名。
- 乔丽华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翻译小说文艺实践《河南》留日时期
- “作至诚之声”--《摩罗诗力说》中“诚”的论述及其原理探析
- 2023年
- 鲁迅早年认为中国的民族性最为缺乏“诚”的品质,在《摩罗诗力说》中,他不仅热烈呼唤“至诚之声”,还形成了关于“诚”的较为完整的表述。“诚”在鲁迅文学与思想发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深远。同时,这一概念在晚清语境中含义颇为复杂,鲁迅不得不通过论辩方式表明自己的理解。由于采纳了卡莱尔等浪漫主义者的观点,他的思路不同于根据儒家传统或科学理性原则对“诚”的解释。鲁迅调转了论述方向,相比外在、客观的真理,他明确表明“诚理”反映的是主体内面世界的感应和变化,进而将其还原为直觉性的生命体验。鲁迅以“白心”“内曜”强调对主体精神的重塑,对他而言,“诚”关联着“人生”主题并开辟了认识、改革中国社会的另类路径,凸显出浪漫主义诗学在儒家文明与现代科学交汇时刻的独特意义。
- 孙尧天
- 关键词:浪漫主义儒家
- 关于《摩罗诗力说》的材源考证及其他被引量:1
- 2022年
- 《摩罗诗力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在1907年撰写的一篇由九个部分组成的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的长篇论文。时年26岁的鲁迅,放弃了在仙台学医,回到东京开启新的文学生涯。这篇论文的标题来自曾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的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对拜伦(Lord Byron)诗歌的批评。
- 寇志明严辉
- 关键词:《摩罗诗力说》文学生涯桂冠诗人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拜伦
- 追寻文明的“新力”--晚清文明论潮流中的《摩罗诗力说》被引量:1
- 2022年
- 鲁迅早年推崇富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强调其诗歌力量对于复兴中国文明的意义。通过回顾古文明的兴衰史,鲁迅指出文明和野蛮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不同于晚清学界对19世纪西方文明的简单崇拜,鲁迅认为野蛮蕴含着文明发生和发展的本源力量。受章太炎、尼采影响,鲁迅对文明和野蛮的关系作出了全新解释并彰显出野蛮作为“内在文明”的意义。鲁迅提倡的“摩罗诗力”深化了晚清尚力思潮,他的理想是借助“摩罗诗力”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恢复勇于战斗、进取的生机和活力,完成文明再造与民族革命的使命。
- 孙尧天
- 关键词:文明野蛮尼采章太炎
相关作者
- 李震

- 作品数:57被引量:163H指数:8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文艺批评 媒介 长篇小说 《摩罗诗力说》 媒介化时代
- 程致中

- 作品数:34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湘西题材小说 人道主义 《摩罗诗力说》 文化选择 家国情怀
- 余辉

- 作品数:11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诗歌 研究方法 拜伦 《摩罗诗力说》 《廊桥遗梦》
- 寇志明

- 作品数:21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南威尔士大学
- 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 正传 文言 鲁迅研究 《鲁迅全集》
- 张新颖

- 作品数:122被引量:374H指数:10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文学 小说 现代文学 故事 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