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9篇“ 《学位条例》“的相关文章
-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实质性解决学位争议的进阶之路被引量:3
- 2024年
- 学位争议经历了从单一解决途径到多元解决途径,从不可诉到可诉的发展历程。学位法弥补了学位条例的空白,构建起学位争议解决的制度体系,明确了学位争议解决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校内申诉和校外救济相衔接,学术复核和学位复核相结合的学位争议解决体系。实施学位法还需做好学术复核与学位复核的制度规则和程序规范,更好发挥校内申诉的作用,坚守司法最终原则,促进学位争议的实质性解决.
- 王敬波
- 关键词:学位条例
-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中国特色学位法律制度的生成逻辑透视被引量:1
- 2024年
- 《学位条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开启了中国教育法治的进程,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位条例》已经不能满足实践需求。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昭示着我国学位法治从需要法律制度向实现良法善治转变,标志着中国特色学位法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加完善。考察中国特色学位法律制度的生成逻辑,对于理解中国式教育治理现代化以及中国特色教育法治发展道路的内在运行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学位法》的出台,受到简政放权与学位监管改革、教育法的体系化发展、学位类行政诉讼案件裁判规则演进、学位授予单位关于学位申请人或学位获得者权益救济的法治实践等多重逻辑的交叠影响。透过立法、行政、司法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多重学位治理主体深度互动并最终生成的《学位法》,展现出“权利法”“、程序法”“、组织法”“、行为法”以及“规制法”等多种类型的属性和法治价值,旨在将中国特色学位法律制度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 姚荣
- 关键词:《学位条例》教育法治良法善治
- 以良法善治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的回顾与前瞻被引量:2
- 2024年
- 以良法促进和保障善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发挥法律的价值与功能,有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的学位立法,从学位条例引领中国的教育法制建设到薪新面貌的学位法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开辟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发展和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境界。
- 秦惠民
- 关键词:学位条例良法善治
- 总结经验加快推进教育法典编撰——由学位条例升法引出的思考被引量:1
- 2024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向纵深实施,国家一系列以“教育”为规范主旨的修法、立法,清晰地描绘出二十余年来教育立法在继承与发展中不断递进的足迹。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简称《学位法》),总计七章、四十五条,大约5300余字。若是探究该项法律规范最早发端,便是1980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简称《学位条例》)。该条例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教育法律,当时仅为二十条。《学位法》将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
- 张莹
-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学位条例》
-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学位授予权的反思与重构被引量:17
- 2023年
- 未来《学位法》的出台,应当清晰地定位学位授予权,并回应长久以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争议。在权力属性上,学位授予权既非国家行政权也非高校自主权,而属于具有自主性的特殊公权力。《学位法》应当区分学位授予资格与学位授予的法律授权,将“尊重学术自主”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在外部构造上,更多地借助立法目的与法律原则而非法律规范来限制学位授予权的自主空间,确立禁止不当联结原则、比例原则与正当程序原则。在内部构造上,明确学位授予各环节行为的法律效果,重塑学位授予权内部关系。在监督体系上,限制对学位授予权的行政监督,构建有效的内部监督、复议与司法监督。总体而言,《学位法》在赋予学位授予权自主的同时,应当保留对学位授予权的必要限制与监督。
- 伏创宇
- 关键词:学位授予权学位条例
-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中国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进路被引量:9
- 2023年
- 长期以来,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路径一直是学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为了化解学位授权审核“非法治化”的困境,学界形成了国家学位制度框架下的变革与调适以及从国家学位制度转向大学学位制度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理性务实的观点是在秉持国家学位制度的前提下汲取大学学位制度的价值,以彰显对学术自治的尊重。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许可化”改造有助于推动学位授权审批工作从“指标管制”向“许可法定”转变,以实现学术自治与行政监督的平衡。从法治政府建设的角度而言,我国学位授权审核的法治化亟待统筹规范主义与功能主义两种改革进路。前者聚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以及学位授予单位等法律主体行政法律关系的厘清,旨在明确学位授权审核中各方权利和义务的边界;后者基于受国家规制的学术自我规制原则,旨在构建基于风险与标准的新型监管机制,形塑学位授权审核的规制治理网络,以促进政府规制效能与学位授予单位自主治理能力的协同提升。
- 姚荣
- 关键词:法治政府学位授权审核行政许可
- “三流聚合”推开政策之窗:《学位条例》修订的政策进程——基于多源流理论框架的分析
- 2023年
- 以多源流理论分析《学位条例》修订进程发现,关键指标反映的制度困境、现有制度应对实践问题存在罅隙、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共同形成问题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修法提案、专家学者的修法问题研究、现有政策法规提供的备选方案共同形成政策流,科教兴国与教育发展新理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平与优质教育诉求代表的国民情绪共同形成政治流,“三流聚合”推开修法的政策之窗。未来立法过程中应重视问题流的先导驱动作用、完善政策流的引导定向作用、回归政治流的关键主导作用,以促进我国教育法治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进程。
- 张丽董汉夫胡子玲
- 关键词:学位制度多源流理论
- 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过程中导师审核权的规范及保障——兼议《学位条例》的修订被引量:2
- 2023年
- 在硕士、博士学位授予过程中,导师审核行为尽管在不同学位授予单位有程序、对象和效力等方面的差异,但它是我国高校学位授予过程中的通行做法。从教育角度看,导师审核权可以从《教师法》相应条款推导而来,但是这种认识也带来一定局限。从管理角度看,导师审核行为是导师履行内部行政程序的过程。在导师审核权兼具教育和管理的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寻求教育法律支撑、完善校内规则构建和健全权利救济途径的方式达到对导师审核权的规范和保障的目的。
- 欧阳硕
- 关键词:学位授予导学关系
- 对《学位条例》修订的若干思考被引量:3
- 2022年
- 《学位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在依法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程中意义重大。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学位条例》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现正处于全面修订为《学位法》的重要阶段。《学位条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法律纠纷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涉及学位授权审批、学位授予标准和学位授予程序。《学位条例》的修订应当紧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回应现实法律纠纷,在保护学位申请人权利、明确学位管理体制、完善学位类型和条件、规范学位授权和授予程序,以及加强学位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重点调整,以更好地规范学位授权审批和学位授予行为,保护学位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 申素平延然
- 关键词:学位条例学位授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40年来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3
- 2022年
- 为了解我国体育学科建设政策与研究发展情况,立足元理论与学科制度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颁布40年来体育学科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划分,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统计和述评。结果表明,40年来我国体育学科发展经历了《学位条例》指导下的规范发展时期,科研导向下的蓬勃发展时期和“双一流”建设下的高水平发展时期3个阶段。40年来,体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逐年增多,至2005年进入快速发文期,2011年达到一个高点后进入发文量稳定阶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高水平项目立项数量不断增多,研究主要聚焦在“体育学科属性”“体育学科结构与体系建构”“体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出路”等领域,研究视角逐渐丰富,促进了我国体育学科的发展。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1)重视学科概念应用,忽视学科建设内涵;(2)重视理论探讨,轻视实证分析;(3)重视国外经验借鉴,忽视本土化发展研究;(4)重视体育学科体系内部重构研究,忽视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研究;(5)重视体育学科建设内因研究,轻视学科建设外因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体育学科知识生产与创新,持续推进学科理智建设;(2)强化体育学术自组织研究,持续推进学科组织建设;(3)强化国家和社会需求导向,持续推进学科制度建设。
- 王宏江王宏江刘青
-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体育学科学科建设学科制度
相关作者
- 湛中乐

- 作品数:274被引量:2,179H指数:2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 研究主题:大学章程 教育法 大学自治 教育法治 学位
- 张文修

- 作品数:230被引量:2,614H指数:27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
- 研究主题:粗糙集 信息系统 知识约简 属性约简 研究生教育
- 秦惠民

- 作品数:90被引量:1,545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学术权力 教育法制 教育权
- 孙大廷

- 作品数:31被引量:106H指数: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 研究主题: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 终身教育 霸权 教育战略
- 王宏江

- 作品数:66被引量:428H指数:12
- 供职机构:成都体育学院
- 研究主题:竞技体育 体育文化 体育史 体育 学科建设